综述
阈值下微脉冲激光光凝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3,41(7) : 688-692.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0506-00309
摘要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当今影响青壮年人群视力的主要疾病,因发病率较高且易复发的特点使得其治疗较为棘手。目前临床上常用的CSC治疗方法包括光动力疗法、传统激光光凝治疗、阈值下微脉冲激光光凝(SDM)治疗、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等,其中SDM是一种高频率、短促、阈值下、选择性光凝的激光,因为其能量小,安全性好、创伤小等优点受到了众多临床医生的青睐。不同波长的激光可被眼内不同色素吸收,因此不同CSC的发病部位所选用的SDM发射的治疗光波长也不尽相同。SDM治疗需要确定有效的治疗范围和参数,避免治疗不足或治疗过度。本文就SDM治疗CSC的机制、不同波长阈值下微脉冲激光的区别、治疗部位及参数选择、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了综述并对其未来的治疗前景进行展望。

引用本文: 乔芯蕊, 安建斌. 阈值下微脉冲激光光凝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3, 41(7) : 688-692.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0506-00309.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是多发生于青壮年的以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伴或不伴色素上皮脱离为特征的常见黄斑疾病。其临床表现包括视力下降、视物变小、视物变形、对比敏感度下降等,易复发,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根据疾病的发病时间长短,以6个月为界可将CSC分为急性和慢性。1866年Von Grafe首次报道该疾病并将其命名为复发性中央性视网膜炎,20世纪90年代,随着吲哚菁绿眼底血管造影技术的出现,发现CSC有脉络膜毛细血管异常灌注,才明确发病部位位于脉络膜毛细血管[1]。CSC的具体病因尚未明确,类固醇激素和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的使用是其重要的危险因素[2]。脉络膜血管高通透性被认为是CSC一个重要的病例生理学改变,这可能是脉络膜循环淤滞、缺血或炎症所致,或与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水平升高有关[3]。近年也有研究显示慢性CSC可能与NR3C1NR3C2基因的改变有关[4]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