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研究
COG1410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3,41(11) : 1065-1075.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21116-00534
摘要
目的

探索载脂蛋白E模拟肽COG1410对小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M1/M2小胶质细胞极化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存活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

将18只8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IR 3 d组6只、IR 7 d组3只和IR 14 d组3只,其中IR组小鼠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前房灌注,将眼压提高至100 mmHg(1 mmHg=0.133 kPa)并维持1 h,以建立视网膜IR损伤模型。取正常对照组和IR 3 d组各3只,采用视网膜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视网膜小胶质细胞的分布情况。取正常对照组、IR 3 d组、IR 7 d组和IR 14 d组各3只,通过视网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视网膜M1型、M2型小胶质细胞随IR损伤后时间的变化。另取91只C57BL/6J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9只、IR组24只、生理盐水组24只、COG1410组24只,其中正常对照组小鼠维持正常眼压,其余3个组均建立IR损伤模型,且COG1410组和生理盐水组在造模后分别尾静脉注射1 mg/kg COG1410和等体积生理盐水。采用视网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各组小胶质细胞表型及RGCs存活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视网膜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mRNA的相对表达量;采用TUNEL法观察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视网膜核因子κB(NF-κB)、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关联X蛋白(Bax)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

正常对照组与IR 3 d组视网膜小胶质细胞主要分布在神经节细胞层、内丛状层和外丛状层。正常对照组、IR 3 d组、IR 7 d组和IR 14 d组M1型、M2型小胶质细胞数目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9.83、57.62;均P<0.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R 3 d组M1型小胶质细胞数量增多,IR 7 d组M2型小胶质细胞数量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对照组、IR组、生理盐水组、COG1410组M1型小胶质细胞比例分别为(4.25±0.57)%、(65.26±10.43)%、(63.01±4.93)%和(33.13±4.46)%,M2型小胶质细胞的数目分别为(4.50±0.20)%、(11.47±0.24)%、(11.75±0.17)%和(38.93±4.26)%,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3.33、50.82;均P<0.05);与IR组比较,COG1410组M1型小胶质细胞数目减少而M2型小胶质细胞数目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RGCs存活率及视网膜TNF-α mRNA、IL-1β mRNA相对表达量、凋亡细胞数目、NF-κB和Bax蛋白表达水平、Bax/Bcl-2值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0.77、12.52、6.74、28.72、13.02、7.94、7.58,均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R组RGCs存活率明显降低,视网膜凋亡细胞数增多,TNF-α和IL-1β mRNA表达量升高,视网膜NF-κB和Bax蛋白表达水平升高,Bax/Bcl-2比值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IR组比较,COG1410组视网膜RGCs存活率升高,TNF-α和IL-1β mRNA表达量降低,TUNEL阳性细胞减少,NF-κB和Bax蛋白表达水平降低、Bax/Bcl-2比值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视网膜IR后3 d,COG1410促进M1型小胶质细胞向M2型极化,抑制视网膜NF-κB及下游炎症因子表达,减轻视网膜炎症反应,同时抑制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RGCs存活。

引用本文: 赵茹, 罗晋媛, 贺涛, 等.  COG1410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3, 41(11) : 1065-1075.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21116-0053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2  关键词  6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青光眼是世界范围内导致视力不可逆丧失的重要原因,以视神经的进行性退化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的不可逆丧失为特征。降低眼压是目前青光眼唯一的有效治疗手段,然而部分患者在眼压控制正常的情况下,病程仍在进展。有研究表明,在遗传性青光眼动物模型视神经损伤前就可在视神经中检测到促炎性单核细胞。除此之外,在一过性高眼压动物模型中,视网膜小胶质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被大量激活。而抑制青光眼模型中胶质细胞的活化,可显著减少RGCs的死亡和轴突变性。因此,在青光眼疾病发展过程中,除高眼压对RGCs的机械性损伤外,神经炎症可能也是导致RGCs死亡的重要原因。小胶质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是神经炎症相关的主要效应细胞,是视网膜常驻免疫细胞,共同维持视网膜微环境的稳定,其中小胶质细胞在神经炎症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根据小胶质细胞功能,可将其分为经典激活型(M1型)和交替激活型(M2型);M1型小胶质细胞被认为具有破坏性,释放炎症因子和活性氧,加剧组织损伤,而M2型小胶质细胞被认为具有保护性,吞噬组织碎片,促进组织修复。促进M1型小胶质细胞向M2型极化能最大程度上减轻神经毒性,促进组织恢复。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是中枢神经系统合成的主要载脂蛋白,对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脂质稳态发挥重要作用,与神经炎症等密切相关。COG1410是一种APOE受体结合域的模拟短肽,因其具有与APOE全蛋白相同的受体结合能力并且可自由透过血-脑屏障,而被用于神经系统的治疗研究,是一种具有转化应用前景的中枢神经保护剂。目前尚未发现有研究探索COG1410在青光眼中的作用。本研究拟通过构建视网膜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模型,探讨COG1410对视网膜小胶质细胞极化及RGCs存活的作用及其机制,以期为青光眼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