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男,10个月余,汉族,因筛查眼部病变于2021年12月6日就诊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患儿为第3胎,顺产,妊娠35周+4天出生,出生体质量2 150 g,孕妇自觉孕期胎动少。既往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史,新生儿期喂养困难,少哭闹。患儿父母非近亲婚配,均体健,患儿1胞姊1胞兄均身体健康;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否认家族其他遗传病史。患儿智力发育迟缓、眼睛外观无异常、头发浓密、眼距宽、眉毛浓密下斜、睫毛长(图1),高腭弓,皮肤白皙,腰、臀部见片状蒙古斑,多线掌纹,掌骨和跖骨短,指趾甲发育不良,关节松弛,四肢肌张力低。眼部检查:角膜映光法检查反光点居中;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结膜、角膜无异常;双眼晶状体下半部皮质点状混浊;自然瞳孔下电脑验光显示右眼+1.50 DS/-3.00 DC×9°;左眼+2.00 DS/-3.25 DC×178°;检影验光显示右眼+2.00 DS/-2.50 DC×5°,左眼+2.00 DS/-2.50 DC×180°;眼底照相显示双眼视盘圆,边界清,血管走形和发育可,中心凹反光点存在,视网膜色素不均匀,提示视网膜色素变性(图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显示双眼黄斑及后极部外核层变薄,光感受器层消失(中心凹部分区域除外),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层粗糙变薄,脉络膜变薄,左眼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可见囊样表现(图3)。对患儿及其父母行全基因外显子检测显示患儿存在VPS13B基因的1个纯合变异:c.6940+1(IVS38)G>T,其父母为表型正常的杂合变异携带者;线粒体DNA高敏感性测序分析为阴性,排除线粒体病;氨基酸、肉碱谱检测以及尿有机酸谱检测排除遗传代谢病。结合患儿的临床特征、基因检测、线粒体DNA、氨基酸、肉碱谱检测以及尿有机酸谱检测,诊断为Cohen综合征。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患儿,男,10个月余,汉族,因筛查眼部病变于2021年12月6日就诊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患儿为第3胎,顺产,妊娠35周+4天出生,出生体质量2 150 g,孕妇自觉孕期胎动少。既往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史,新生儿期喂养困难,少哭闹。患儿父母非近亲婚配,均体健,患儿1胞姊1胞兄均身体健康;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否认家族其他遗传病史。患儿智力发育迟缓、眼睛外观无异常、头发浓密、眼距宽、眉毛浓密下斜、睫毛长(图1),高腭弓,皮肤白皙,腰、臀部见片状蒙古斑,多线掌纹,掌骨和跖骨短,指趾甲发育不良,关节松弛,四肢肌张力低。眼部检查:角膜映光法检查反光点居中;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结膜、角膜无异常;双眼晶状体下半部皮质点状混浊;自然瞳孔下电脑验光显示右眼+1.50 DS/-3.00 DC×9°;左眼+2.00 DS/-3.25 DC×178°;检影验光显示右眼+2.00 DS/-2.50 DC×5°,左眼+2.00 DS/-2.50 DC×180°;眼底照相显示双眼视盘圆,边界清,血管走形和发育可,中心凹反光点存在,视网膜色素不均匀,提示视网膜色素变性(图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显示双眼黄斑及后极部外核层变薄,光感受器层消失(中心凹部分区域除外),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层粗糙变薄,脉络膜变薄,左眼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可见囊样表现(图3)。对患儿及其父母行全基因外显子检测显示患儿存在VPS13B基因的1个纯合变异:c.6940+1(IVS38)G>T,其父母为表型正常的杂合变异携带者;线粒体DNA高敏感性测序分析为阴性,排除线粒体病;氨基酸、肉碱谱检测以及尿有机酸谱检测排除遗传代谢病。结合患儿的临床特征、基因检测、线粒体DNA、氨基酸、肉碱谱检测以及尿有机酸谱检测,诊断为Cohen综合征。


Cohen综合征是一种世界范围内极为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VPS13B基因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与Cohen综合征相关的致病基因[1,2]。VPS13B基因(又称COH1基因)定位于8q22.2染色体上,由62个外显子组成,该基因突变常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产生,编码的缺陷蛋白影响高尔基体的结构与功能,在细胞内囊泡介导的蛋白质分选和转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影响神经细胞、脂肪细胞、视网膜细胞等多种细胞的生长和发育。该基因突变干扰正常化过程进而引起全身多个系统异常改变[3,4]。本例患儿表现出Cohen综合征的典型面部表现,如头发浓密、眼距宽、眉毛浓密下斜、睫毛长等,并且存在VPS13B基因的1个纯合变异,实验室检查可以排除线粒体病和常见的遗传代谢病,Cohen综合征诊断明确。随着基因诊断技术的发展,该病确诊年龄愈来愈小,国外有报道于刚出生和8个月时即通过基因检测诊断的患儿各1例[5,6],国内有报道出生1个月和4个月即被诊断的患儿各1例[7,8],本病例是国内外已报道的未满1岁确诊Cohen综合征的第5例患者。
截至目前,国外报道Cohen综合征患者约1 000例,国内仅报道10余例,但是没有详细描述汉族人Cohen综合征眼部表现的报道[9]。Cohen综合征的眼部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如渐进性视力下降、近视、散光、斜视、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网膜脱离、黄斑水肿、夜盲、白内障、晶状体脱位、青光眼、小角膜、虹膜萎缩、视神经萎缩、视野狭窄、上睑下垂、眼睑缺损等[10,11,12]。
Kivitie-Kallio等[13]观察了22例Cohen综合征患者,发现有9例15~57岁患者出现晶状体皮质混浊。本例患儿仅10个月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就发现双眼晶状体下半部皮质点状混浊,提示该病的晶状体混浊可能发生较早。
Cohen综合征患者均会出现屈光不正,以近视和散光多见,成年之后常表现为高度近视,最高可达-18.00 D[14]。有研究表明与Cohen综合征相关的近视为屈光性近视[15]。Quinn等[5]描述了1例儿童患者9个月时双眼等效球镜均为+0.25 D,29个月时右眼近视度数迅速增加约-4.75 D。本例患儿电脑验光和检影验光均显示较高的散光度数,但是该患儿处在屈光状态快速发育时期,难以判断散光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需要随访观察。
Cohen综合征的眼底异常具有特征性,以视网膜病变为主,通常表现为视盘苍白、视网膜血管纤细、色素沉积以及弥漫性视网膜脉络膜萎缩,黄斑区以牛眼样改变多见[13,16]。文献报道,80%以上的Cohen综合征患者均存在进行性视网膜病变,多发生于学龄期[17]。本例患儿眼底检查显示视网膜色素不均匀,OCT检查显示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典型特征,包括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破坏,双眼RPE层和脉络膜层萎缩变薄,较以往文献报道的发病年龄早,病变程度高。由于该患者存在气道管理困难未进行ERG检测,但是并不影响视网膜色素变性的诊断。
囊样黄斑病变(cystoid maculopathy,CM)也是Cohen综合征的常见眼部特征,可继发于视网膜结构缺陷,OCT显示病变主要位于中心凹处,有时影响中心凹周边更多的黄斑区域,囊样腔隙可为一个或多个,大小形态不一,以视网膜内核层和外核层受累最为多见,多累及双眼[16,18]。CM在Cohen综合征中的发病率可达到80%,文献报道的最小发病年龄为4.5岁[16,19]。本例患儿年龄不到1周岁即观察到左眼CM,累及外核层,是目前观察到黄斑中心凹囊样改变的最小年龄病例,推测CM的数量、大小、形态等可能会随着年龄增加呈进行性加重,有待进一步观察以证实。
综上所述,本例患儿在明确Cohen综合征诊断的基础上,进行多项眼科检查,发现患儿存在晶状体皮质点状混浊、视网膜色素变性、CM等眼部异常表现。该病例是汉族Cohen综合征患者详细眼部表现的首次报道,同时也是发现具有晶状体混浊、视网膜视细胞消失及CM的年龄较小的病例,对于研究Cohen综合征眼部病变自然病程进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