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
国际近视研究院关于婴幼儿高度近视管理与调查的报告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3,41(12) : 1208-1220.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30622-00018
摘要
目的

评价婴幼儿高度近视(≤-6 D)的流行病学、病因、临床评估、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和视觉结果。

发现

高度近视在学龄前儿童中很少见,患病率低于1%。学龄前儿童近视的病因与年龄较大儿童不同,较高比例为与早产或遗传原因有关的继发性近视。儿童高度近视诊断后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对近视综合征相关最常见特征的临床评估,确定是否存在可能对儿童整体健康更为重要的相关医学诊断。生物特征评估(包括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对于区分轴性近视和与眼前节异常发育相关的屈光性近视很重要。其他检查包括眼部照相、电生理检查、基因检测,并且通常需要儿科医生和临床遗传学家的参与。在检查之后,光学矫正必不可少,但这可能比年龄较大的儿童更具挑战性和复杂性。由于婴幼儿高度近视的疗效证据缺乏和具有临床异质性,这类儿童应用近视控制干预措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结论

婴幼儿高度近视是一种罕见疾病,其病因模式与大龄儿童不同。就检查、光学矫正和应用近视控制措施治疗而言,此类儿童的临床管理是一个复杂且通常需要多学科一起合作的过程。

引用本文: 国际近视研究院, 赵文辰, 杜琳琳, 等.  国际近视研究院关于婴幼儿高度近视管理与调查的报告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3, 41(12) : 1208-1220.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30622-00018.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随着一系列行为、药物和光学干预措施的出现[1,2],人们对儿童近视进展积极管理的兴趣越来越大。此类干预措施通常已对6~16岁儿童进行了测试,其表现出传统的近视发生和发展模式。在这些儿童中,近视在5或6岁后发生,并且在一段时间内进展,青少年或成年早期稳定[3]。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较为罕见的儿童近视发生状况,有些儿童在婴儿或幼儿期即患有高度近视,并通常达到高度近视的-6.0 D阈值[4]。针对这类患者,更需要大范围地考虑到病因诊断及患者面临的全身健康和视觉挑战。在最初阶段,对此类问题的管理和治疗可能比减缓近视进展的临床优先级更高。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