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全世界老年人致盲的主要原因,其特征是光感受器、视网膜色素上皮(RPE)、Bruch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的功能退化。RPE细胞功能损害是导致临床相关AMD变化的分子途径中的早期及关键事件。程序性死亡(PCD)在应激反应、体内平衡调节和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各种研究发现,凋亡、焦亡、坏死性凋亡以及铁死亡均可能参与RPE细胞的程序性死亡,进而促进AMD的发生和发展。各种死亡通路间可能存在交互或协同作用。本文就RPE细胞凋亡、焦亡、坏死性凋亡、铁死亡及其相关机制在AM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AMD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全球老年人口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到2040年,全球将有2.88亿人受AMD影响。AMD的特征表现为光感受器、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Bruch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的功能退化。RPE细胞的退化引起光感受器不可逆的功能障碍,最终导致视力丧失。AMD主要分为干性(非渗出性)和湿性(渗出性)2种类型,其中干性AMD主要表现为地图样萎缩(geographic atrophy,GA),约占AMD患者的90%。AMD早期阶段表现为RPE色素沉着的变化,溶酶体脂褐素和细胞外黄色核仁沉积物的积累标志着AMD的进展。在晚期阶段,干性AMD的特征是RPE细胞和光感受器细胞缺失,引起外层视网膜萎缩性病变,在黄斑区形成GA;湿性AMD的特征是脉络膜毛细血管发出新生血管,穿过Bruch膜至视网膜下间隙或视网膜层间,在黄斑区形成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在不同类型的AMD中,导致黄斑变性致病事件的顺序可能有所不同。在干性AMD中,最初的损伤可能源于受损的蛋白沉积,导致脂褐素及核仁形成以及炎症增加;随着病情的进展,干性AMD可能会转变为湿性AMD,这与脉络膜血管的丧失、缺氧以及随后的CNV的形成密切相关。在AMD疾病中,光感受器、RPE、Bruch膜以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均表现出异常。然而,RPE细胞的功能损害是导致临床相关AMD变化的早期关键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