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不同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后抗炎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4,42(3) : 256-263.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20309-00094
摘要
目的

比较2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的抗炎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就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0例90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双氯芬酸钠组和溴芬酸钠组,每组45例45眼,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并在围手术期分别点用0.1%新型双氯芬酸钠滴眼液(不含防腐剂)4次/日和0.1%溴芬酸钠滴眼液2次/日,连续用药6周。于术前及术后1 d、1周、6周对患者的客观症状进行评估,采用基础泪液分泌试验检测泪液分泌量,采用干眼分析仪记录泪膜破裂时间,在裂隙灯显微镜钴蓝光照射下观察角膜荧光素染色情况,采用裂隙灯显微镜测定前房闪辉并分级,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黄斑中央区厚度并检查有无黄斑囊样水肿;同时对视力、眼压及药物安全性和不良反应进行检测和评价。

结果

所有受试者手术过程顺利,术中未发生并发症,均按要求完成治疗和随访。双氯芬酸钠组和溴芬酸钠组患者主观症状评分术前分别为(0.47±0.73)和(0.47±0.51)分,术后1 d分别为(0.56±0.62)和(0.75±0.61)分,术后1周分别为(0.33±0.48)和(0.64±0.65)分,术后6周分别为(0.51±0.66)和(0.78±0.77)分。不同时间点2个组患者主观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5.001,P=0.028;F时间=2.920,P=0.035),双氯芬酸钠组术后主观症状评分较溴芬酸钠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双氯芬酸钠组和溴芬酸钠组患眼术前泪液分泌量分别为(5.87±2.37)和(7.36±2.74)m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10,P=0.012),术后1周分别为(6.07±2.53)和(6.29±3.46)mm,术后6周分别为(6.29±0.25)和(5.80±2.76)m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21、0.772,P=0.729、0.384)。双氯芬酸钠组和溴芬酸钠组患者术前非接触泪膜破裂时间(NIBUT)分别为(8.00±6.28)和(6.40±5.28)s,术后1周分别为(6.68±5.24)和(4.50±2.46)s,术后6周分别为(6.17±5.00)和(5.39±5.39)s。2个组患者NIBU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组别=3.415,P=0.068);不同时间点NIBU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4.358,P=0.020)。双氯芬酸钠组和溴芬酸钠组术后1 d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分别为(1.40±0.81)和(1.38±0.89)分,术后1周分别为(0.13±0.34)和(0.22±0.47)分,术后6周分别为(0.00±0.00)和(0.00±0.00)分。2个组患者手术后角膜上皮染色评分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组别=0.110,P=0.741);不同时间点患者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75.054,P<0.001)。双氯芬酸钠组和溴芬酸钠组术后1 d前房闪辉分级分别为1.13±0.51和1.02±0.34,术后1周分别为0.13±0.34和0.16±0.37,术后6周分别为0.00±0.00和0.00±0.00。2个组患者前房闪辉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组别=0.045,P=0.507)。不同时间点前房闪辉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322.331,P<0.001)。2个组患者术前、术后6周黄斑中心凹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21、-0.374,均P>0.05)。2个组患者术后6周黄斑囊样水肿发生率均为0%。受试者对2种试验药物的耐受性良好。双氯芬酸钠组术后轻度眼压升高的发生率为6.67%(3/45),溴芬酸钠组为11.1%(5/45)。患者停药1周后眼压均恢复正常。

结论

2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用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后抗炎治疗均安全、有效。新型双氯芬酸钠滴眼液舒适度较溴芬酸钠滴眼液好。

引用本文: 葛佳佳, 刘晴, 周金燕, 等.  不同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后抗炎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4, 42(3) : 256-263.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20309-0009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白内障是一种可致盲眼病,随着白内障手术技术和显微器械的改进,手术的创伤性逐渐降低。然而,由于超声乳化释放的热能和手术的机械创伤,白内障术后非感染性炎症反应仍不可避免[1,2,3,4,5]。术后不加控制的炎症反应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虹膜后粘连、葡萄膜炎、假性黄斑水肿和继发性青光眼等。因此,有效控制炎症是白内障手术管理的重要环节[6,7,8]。局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术后眼部抗炎的重要手段,但其长时间使用可能会引眼压升高、抗感染能力下降等不良反应[9]。非甾体抗炎药也是一种有效的眼部术后炎症治疗药物[5,10]。白内障术后的眼部炎症可能由血-视网膜屏障破坏和视网膜内液体积聚引发,导致一系列炎症事件[11,12]。这些炎症反应可能导致术后由短暂性视力损害变为永久性视力损害。双氯芬酸钠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来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和白三烯的合成,是一种强效非甾体类抗炎药[13]。传统的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具有多靶点特性,但由于其较强的刺激性及含有防腐剂,现已逐渐被溴芬酸钠滴眼液取代。新型双氯芬酸钠滴眼液采用独立包装,不含防腐剂,且含有玻璃酸钠成分,可减轻刺激症状。目前关于新型双氯芬酸钠滴眼液用于白内障术后的研究较少。本试验旨在评价新型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治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后炎症反应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