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调控Ang/Tie信号通路治疗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4,42(5) : 467-472.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20618-00283
摘要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应用于眼底新生血管疾病领域以来,在提高视力、稳定疾病病变和在某些情况下逆转疾病方面显示了卓越的效果。但抗VEGF治疗需要频繁玻璃体内注射给药,患者治疗负担重,长期疗效受影响。前期临床研究发现,调控血管生成素(Ang)/含免疫球蛋白样环和上皮生长因子样域酪氨酸激酶(Tie)通路在眼底新生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有较好的效果。目前已发布了3个Ang/Tie通路阻断药物治疗眼底新生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数据,其中靶向VEGF-A和Ang-2的双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1抗体faricimab进入了Ⅲ期临床试验并达到终点,faricimab的2种延长治疗间隔(12周和16周)的给药方案均被证实有效。本文基于已发表的研究报告,就调控Ang/Tie通路在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总结分析Ang/Tie通路的作用机制以及未来药物的应用前景。

引用本文: 杨婧研, 魏文斌. 调控Ang/Tie信号通路治疗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4, 42(5) : 467-472.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20618-00283.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3  关键词  3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889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是以眼底血管改变为原发性、核心性改变的一类疾病,其临床关注度高,相关研究较活跃。临床常见的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主要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eovascula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nAMD)、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VEGF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通路是目前公认的调节新生血管生成的重要通路,也是临床应用范围最广的抗新生血管生成治疗靶点。在过去15年间,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已成为nAMD和DME的一线标准治疗,降低了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总体致盲率。目前,抗VEGF治疗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抗VEGF药物的半衰期较短,需要每月或每2个月注射1次以确保疗效。频繁的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治疗可能导致部分患者出现应答不佳和抵抗,甚至快速耐药,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往往因患者依从性差而影响治疗效果。真实世界研究显示患者视力获益与治疗强度相关,中国nAMD患者接受抗VEGF治疗的依从性差,长期疗效不佳。北京医院对中国nAMD患者5年的随访结果显示,5年内患者平均接受的总注射针次为11.53次,远低于临床研究中每月1次的治疗频次。但即使是在密切监测和坚持最佳给药频率(每4周1次)的情况下,也仅约44%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能达到0.27(~20/40 Snellen视力)。随访结果显示,临床研究期间抗VEGF治疗对BCVA的改善无法长期维持。此外有研究还发现,超过60%的nAMD和DME患者在停止抗VEGF治疗2年后仍存在持续性的脉络膜积液和视网膜增厚。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治疗方法,以减轻治疗负担和维持长期的疗效。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