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基于类器官的视网膜色素变性疾病模型构建及研究进展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4,42(5) : 473-477.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30808-00061
摘要

基于多能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视网膜类器官(RO)技术可以高度模拟人类视网膜的发育过程,帮助深入理解视网膜的发育机制,并为视网膜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方法。目前,RO广泛应用于视网膜疾病的机制和治疗研究,尤其在视网膜色素变性(RP)中取得了较为突出的进展。本文总结了利用人多功能干细胞制备RO的方法,阐述了RO-RP疾病模型在PRPF31RPGRCRB1RP2IMPG2NR2E3USH2APDE6BTRNT1等不同突变基因中的机制与治疗应用,概括其在药物筛选、药物毒性试验、基因疗法和细胞疗法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RO的研究及应用挑战。

引用本文: 谢林瑶, 陈建苏, 郭永龙. 基于类器官的视网膜色素变性疾病模型构建及研究进展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4, 42(5) : 473-477.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30808-0006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1  关键词  3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608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视网膜位于眼球壁内层,由色素上皮层和神经层组成。神经层主要包含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2种感光细胞以及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水平细胞和无长突细胞4种神经元。进化级别较低的脊椎动物,如两栖动物和斑马鱼等,具有强大的视网膜再生能力,而哺乳动物的视网膜几乎无法再生。人类视网膜一旦受损或发生病变,难以自我修复或者再生。目前,视网膜疾病,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视网膜母细胞瘤等,是导致视力受损和盲的重要原因。由于缺乏相应的模型,视网膜疾病的治疗是现代医学面临的重大难题。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