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微创青光眼手术研究进展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4,42(6) : 576-583.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10622-00366
摘要

青光眼是全球主要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传统的青光眼手术存在损伤结膜和巩膜组织,影响二次手术等缺点。近年来,有诸多关于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的研究探索,旨在降低眼压、减少患者药物负担的同时,尽量减少对眼部的创伤。从解剖上考虑,房水经小梁网流出的阻力同时来自于近端(小梁网、Schlemm管内壁)和远端(Schlemm管外壁、集液管、房水静脉、巩膜内静脉丛),因此可以把小梁网相关的MIGS手术根据作用位点的不同,分为解除近端阻力(增加小梁网旁路、扩张Schlemm管及小梁网切开)和同时解除远端、近端阻力的手术(Xen Gel Stent和PRESERFLO Microshunt)。此外,还有一些MIGS术式通过增加经脉络膜上腔途径引流或破坏睫状体减少房水生成,达到降低眼压的目的。增加脉络膜上腔引流的术式具有不依赖于眼压高低的优势,代表术式有Cypass Micro-Stent、iStent Supra和iSTAR MINIject。微创的睫状体破坏手术则包括超声睫状体成形术、微脉冲睫状体光凝术、内镜下睫状体光凝术等。MIGS虽然具有创伤更小、可有效控制眼压的优势,但其远期有效性及安全性仍有待严密观察。由于各种新型MIGS术式种类繁多,且大多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尚未进入我国市场,因此对国内眼科医生来说相对陌生。本文就目前主流的MIGS术式原理及术后效果进行综述。

引用本文: 王琳艳, 叶娟. 微创青光眼手术研究进展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4, 42(6) : 576-583.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10622-00366.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1  关键词  3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青光眼是一种以视野缺损及特征性视神经损害为特征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据估计,到2040年,全球将有超过1.1亿青光眼患者。青光眼的治疗主要通过药物、激光或手术降低眼压,从而控制疾病进展。青光眼手术方式繁多,传统的青光眼手术,如小梁切除术、Ex-Press引流器植入术及引流阀植入术(如Ahmed、Baerveldt)等,在有效控制眼压的同时,还较易发生低眼压、滤过泡感染、滤过泡瘢痕化等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因此,微创青光眼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glaucoma surgery,MIGS)应运而生。美国青光眼协会(American Glaucoma Society,AGS)关于MIGS的定义是一种内路或外路的降眼压方式,该术式巩膜切口较小或无巩膜切口,同时伴有很少或无结膜操作。房水经小梁网流出的阻力来自于近端(小梁网、Schlemm管内壁)和远端(Schlemm管外壁、集液管、房水静脉、巩膜内静脉丛),因此可以把小梁网相关的MIGS手术根据作用位点不同,分为近端阻力解除(增加小梁网旁路、扩张Schlemm管及小梁网切开)、远端阻力解除和全部阻力解除手术。还有一些MIGS通过增加经脉络膜上腔途径引流或破坏睫状体减少房水生成,达到降低眼压的目的。根据降压原理及作用位点的不同,本文将目前文献报道的诸多MIGS术式进行小结(表1),并据此逐一展开常见术式的原理介绍及降压效果讨论,以期增加临床医生对MIGS的了解。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