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经皮房间隔造口术治疗特发性肺动脉高压合并右心衰竭效果的初步分析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5,43(4) : 319-322. DOI: 10.3760/cma.j.issn.0253-3758.2015.04.008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房间隔造口术治疗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合并右心衰竭患者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至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采用经皮房间隔造口术治疗的5例重度IPAH合并右心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29.3±15.2)岁。患者术前经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无效。房间隔造口均采用逐级球囊递增扩张法,术后对房间隔造口术效果进行评估。

结果

5例患者均完成经皮房间隔造口术,无操作并发症。右心房平均压由术前的(18.9±1.7)mmHg(1 mmHg=0.133 kPa)下降至术后的(16.0±1.3)mmHg(P=0.039),主动脉氧饱和度由术前的(98.0±1.8)%下降至术后的(86.4±3.2)%( P=0.002),心指数由术前的(2.1±0.3)L·min–1·m–2上升至术后的(2.7±0.5)L·min–1·m–2 (P=0.029)。术后随访(6.2 ±1.8)个月,术前心功能(世界卫生组织分级)3级3例,4级2例,术后患者的心功能均降低1级(P=0.062);6 min步行距离由术前的(289.2±16.9)m提高至术后的(320.4±19.6)m(P=0.019);血浆B型利钠肽由术前的(550.0±35.7)ng/L下降至术后的(218.0±36.2)ng/L(P<0.001);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1例患者的房间隔造口处自发闭合,其余4例患者的房间隔造口处仍为右向左分流。

结论

房间隔造口术治疗合并右心衰竭患者的重度IPAH不仅安全,而且可改善血液动力学,提高心功能,但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引用本文: 潘欣, 王承, 张佑俊, 等.  经皮房间隔造口术治疗特发性肺动脉高压合并右心衰竭效果的初步分析 [J]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5, 43(4) : 319-322. DOI: 10.3760/cma.j.issn.0253-3758.2015.04.008.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2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1827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y hypertension,PAH)是一种慢性进展且预后较差的综合征。尽管近20年来不断有新型靶向药物问世,但仍有部分患者随着病情演变,最终发展为严重右心衰竭,甚至死亡。一般而言,对心功能3级以上且药物治疗不理想的患者,最后阶段往往需接受心肺移植或者双肺/单肺移植,但受技术和供体限制,真正获益的患者不多。而经皮房间隔造口术在一些重度PAH患者中可作为综合治疗方案的一部分,减轻患者症状,或作为等待肺移植过程中的过渡治疗。此类患者多处病程晚期,病情较重,而经皮房间隔造口术属损伤性操作,在PAH患者中的风险/收益较难判断,国内至今罕见相关报道。因此,本研究探讨经皮房间隔造口术治疗PAH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