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坛
心肺复苏后的目标体温管理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3,32(1) : 13-16.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3.01.004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是引起世界范围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2020年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对全球16个院外CA(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中心的数据分析显示,OHCA的年发病率为(30.0~97.1)/10万;接受治疗的患者30 d存活率为3.1%~20.4%,仅2.8%~18.2%的患者有良好的神经功能预后[1]。我国北京、上海等城市报道OHCA患者出院时神经功能良好的患者比例更低[2,3]。CA患者经过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后脑损伤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4],因此ROSC后脑保护一直是治疗的重点和难点。目标体温管理(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 TTM)是应用物理和(或)化学方法将核心体温快速降到目标温度,维持一定时间后缓慢升温至正常生理体温的过程。2002年发表的两个随机对照研究证实[5,6],CA复苏后脑损伤患者的核心体温控制在32~34℃维持12~24 h,其出院生存率和6个月神经功能预后有所改善。自此开始TTM逐渐成为CA的ROSC后昏迷患者的重要治疗措施,被国内外专家共识推荐为ROSC后昏迷患者脑保护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7,8]。然而,近年来关于TTM的实施也出现了一些争议,本文就TTM在CPR患者中应用的进行讨论。

引用本文: 逄利, 穆宇航, 邢吉红. 心肺复苏后的目标体温管理 [J]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3, 32(1) : 13-16.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3.01.00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1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是引起世界范围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2020年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对全球16个院外CA(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中心的数据分析显示,OHCA的年发病率为(30.0~97.1)/10万;接受治疗的患者30 d存活率为3.1%~20.4%,仅2.8%~18.2%的患者有良好的神经功能预后。我国北京、上海等城市报道OHCA患者出院时神经功能良好的患者比例更低。CA患者经过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后脑损伤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ROSC后脑保护一直是治疗的重点和难点。目标体温管理(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 TTM)是应用物理和(或)化学方法将核心体温快速降到目标温度,维持一定时间后缓慢升温至正常生理体温的过程。2002年发表的两个随机对照研究证实,CA复苏后脑损伤患者的核心体温控制在32~34℃维持12~24 h,其出院生存率和6个月神经功能预后有所改善。自此开始TTM逐渐成为CA的ROSC后昏迷患者的重要治疗措施,被国内外专家共识推荐为ROSC后昏迷患者脑保护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近年来关于TTM的实施也出现了一些争议,本文就TTM在CPR患者中应用的进行讨论。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