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究生物等效均匀剂量(EUD)在非小细胞肺癌放疗调强计划应用中的剂量学意义和临床价值。
筛选本科已经接受调强放疗的Ⅲ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0例,其中内靶区(ITV)处方剂量66 Gy,计划靶区(PTV)处方剂量60 Gy。分成两组进行剂量优化分析对比,对照组(n=10)用物理优化方法进行剂量约束,观察组(n=10)把危及器官(食道、心脏、肺、脊髓)的剂量约束条件加入EUD函数优化的剂量约束,其他剂量约束条件不变。比较这两组是否具有剂量学差异。
观察组PTV和ITV的平均剂量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ITV和PTV的剂量CI、HI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了全肺组织的低剂量区(P<0.05)。对于串行器官脊髓,观察组较对照组能显著降低最高剂量点Dmax的剂量(P<0.05)。对于串行器官食道,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了食道的高剂量区以及低剂量区(P<0.05)。两组全肺组织的高剂量区、平均剂量Dmean,以及心脏、食道的高剂量区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Ⅱ~Ⅳ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30%(3/10)和80%(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Ⅱ~Ⅳ级骨髓抑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加入EUD函数优化的调强计划能更有效地提高靶区平均剂量,对正常组织的保护更有优势,在保护重要器官的同时还能有效降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已成为我国城市人口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一位。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所有肺癌的80%,约75%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其5年生存率很低。虽然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在蓬勃发展,但是这两项治疗都不是可以治愈肿瘤的方法,同步放化疗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能够取得根治疗效的一种治疗模式,特别是对于基因突变阴性以及对免疫治疗无应答的患者。而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ve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因为能够紧密地雕刻肿瘤体积周围的高剂量区域,产生边缘陡峭的剂量梯度,从而降低对周围正常组织的辐射剂量,最终提高肿瘤原发灶剂量,同时还能够降低食管、心脏和脊髓的辐射剂量,故而IMRT在临床上已被广泛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