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医学生负性情绪状况。
采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量表)对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儿科专业180名学生进行负性情绪调查,分析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及疫情期间是否长期居家3个方面对负性情绪及其各维度的影响。
男生与女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医学生负性情绪及其各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居家医学生焦虑维度得分明显低于未长期居家医学生(P<0.0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长期居家有助于缓解医学生焦虑情绪。






本文所有版权归新冠肺炎平台内容合作期刊所属主办单位所有,版权及其他合作事宜请咨询期刊出版商。
本平台发布文献经由合作期刊执行同行评议,除非特别说明,发布所有文章不代表平台主办方、期刊主办单位及其编委会的观点。
负性情绪又称负面情绪,是焦虑、紧张、悲伤、痛苦等情绪的统称。研究发现,不同的情绪极性具有不同的影响,人类对负性情绪更为敏感[1,2]。压力、焦虑及抑郁是负性情绪最为常见的3个维度,所产生的不积极的情绪体验可能造成身体不适,影响工作和生活,严重时还可引起明显的身心伤害。负性情绪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一直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普遍认为任何特定人群都有可能产生负性情绪,不仅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甚至也影响疾病的恢复,因此应重视负性情绪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积极消除负性情绪[3,4,5,6,7]。医学生作为特殊群体,一方面专业课程学习任务重、临床实习繁忙,另一方面处于精神高度集中、医患关系紧张等现实中。在角色转变过程中,医学生所面临的压力事件往往比同龄青年更多、更强烈,因此更易产生焦虑、抑郁及痛苦等负性情绪。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广大医护人员为守护人民健康无私奉献,承受了体力和心理的极大压力。此时,医学生的心理状况如何,是否存在明显的负性情绪?这是需要关注的问题。针对医学生开展特殊时期负性情绪相关调查,不仅有利于掌握其心理健康水平,更能为培养更多能够胜任临床实际工作的合格医生奠定基础。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儿科专业高年级本科学生180人。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采用修订的精简版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量表)对纳入的研究对象进行调查。该量表共21个项目,主要考察个体对抑郁、焦虑、压力的体验程度;从不符合到最符合采用4点计分,得分越高表示负性情绪越严重[8]。向研究对象发放问卷,由其自行填写后回收问卷;筛选问卷,剔除填写有疏漏和(或)连续出现20个以上相同选项的无效问卷;对有效问卷进行反向计分项目整理,录入有效数据。分析不同人口学变量特征研究对象负性情绪及其各维度得分差异。
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率表示。
共发放问卷180份,收回问卷173份,问卷回收率96.1%。剔除无效问卷2份,剩余有效问卷17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0%。研究对象人口学变量分布特征见表1。

研究对象人口学变量分布特征
研究对象人口学变量分布特征
人口学因素 | 类别 | 例数(n) | 比例(%) |
---|---|---|---|
性别 | 男 | 53 | 30.99 |
女 | 118 | 69.01 | |
独生子女 | 是 | 72 | 42.11 |
否 | 99 | 57.89 | |
长期居家 | 是 | 165 | 96.49 |
否 | 6 | 3.51 |
男生和女生负性情绪及其各个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医学生负性情绪及其各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居家学生焦虑维度得分明显低于非长期居家学生(t=-2.045,P<0.05),负性情绪得分及其他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冠疫情期间医学生负性情绪及其各维度差异分析见表2。

新冠疫情期间医学生负性情绪及其各维度差异分析(x±s)
新冠疫情期间医学生负性情绪及其各维度差异分析(x±s)
项目 | n | 负性情绪 | 压力 | 焦虑 | 抑郁 | |
---|---|---|---|---|---|---|
性别 | ||||||
男 | 53 | 13.60±8.93 | 5.70±3.62 | 3.89±2.70 | 4.02±3.59 | |
女 | 118 | 11.81±10.33 | 5.11±4.19 | 3.46±3.01 | 3.24±3.79 | |
t | - | 1.10 | 0.89 | 0.87 | 1.27 | |
P | - | 0.274 | 0.38 | 0.38 | 0.21 | |
独生子女 | ||||||
是 | 72 | 13.72±11.20 | 5.81±4.59 | 3.85±3.12 | 4.07±4.33 | |
否 | 99 | 11.37±8.81 | 4.92±3.52 | 3.40±2.85 | 3.05±3.19 | |
t | - | 1.53 | 1.37 | 0.97 | 1.69 | |
P | - | 0.13 | 0.17 | 0.34 | 0.93 | |
长期居家 | ||||||
是 | 165 | 12.11±9.79 | 5.21±3.99 | 3.50±2.90 | 3.40±3.71 | |
否 | 6 | 19.33±12.11 | 7.67±4.32 | 6.00±4.00 | 5.67±4.18 | |
t | - | -1.76 | -1.48 | -2.05 | -1.47 | |
P | - | 0.08 | 0.14 | 0.04 | 0.15 |
注:-表示此项无数据。
负性情绪是人类对环境的心理反应之一,在面对困难、失落与挫折时,个体往往会出现压力、沮丧、痛苦、焦虑等情绪反应。短期存在的负性情绪不会对人体产生明显影响,比如短期或适当程度的压力,不但不会引起机体不适,反而还可能带来前进或奋斗的动力,有利于克服困难。然而,如果负性情绪长期存在,则会明显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而危害身心健康。DASS-21量表包括压力、焦虑及抑郁3个维度,用以共同评估个体心理状况。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医学生在学习、实习及生活等方面面临更多的压力,不仅需要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而且临床实习任务繁重、医患关系紧张,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针对医学生的一系列研究发现,医学生存在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更易产生学习倦怠感[7,8]。医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率高于全国青年平均水平,与非医学生比较,医学生社会支持水平较高,但心理压力水平低于非医学专业学生[9]。处于实习阶段的医学生受到学业繁重和临床实习忙碌的双重影响,负性情绪状况更值得关注[10]。在面对负性情绪时,医学生良好的个体心理韧性和积极的社会支持,对缓解压力、积极应对和提升幸福感十分重要[11,12]。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医护人员作为抗击疫情的主力军奋战在一线,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素质和过硬的身体素质,对心理素质也有着极高的要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多数医学生被要求长期居家,无法参与临床工作,仅少数学生仍坚持留守在临床实习岗位。虽然未返回实习岗位的学生无法深入临床,但对严峻的疫情和一线医护人员的高强度工作感同身受,在产生自豪感的同时,也难免产生负性情绪。如何顺利渡过这一难关对医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极大的挑战。本研究对医学专业高年级学生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负性情绪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男生与女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医学生的负性情绪及其各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居家与非长期居家医学生压力和抑郁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长期居家医学生焦虑维度得分低于未长期居家医学生(P<0.05),提示疫情期间居家和家人陪伴可有效避免焦虑情绪的产生,对改善负性情绪有积极作用。
负性情绪是医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临床实习中需要密切关注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并缓解负性情绪有利于其快乐学习、幸福生活和适应临床工作。本研究通过分析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学生负性情绪状况,为如何对医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和心理辅导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利于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更好地了解学生心理状况,保护学生,培养更多合格的医学人才。











